2012-11-22 00:59:50
張茉楠(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)
美國次貸危機、歐洲債務危機給我們最大的警示就是高杠桿率所引發(fā)的信用危機與金融風險。國際金融危機以來,中國宏觀經濟呈現出一輪加杠桿趨勢,在上一輪加杠桿化過后,高杠桿率已經積聚了較大的經濟和金融風險,中國需要從去杠桿化的角度把握未來政策及宏觀大勢。
一般而言,經濟周期波動往往體現為經濟體系杠桿率的調整過程。判斷一國杠桿水平(負債水平)是否過高時,需要越過債務占GDP比率,觀察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、債務融資的方式、償還債務的可持續(xù)性。如果按國際上對債務安全性的界定標準看,中國杠桿率總體水平并不高,但是過去十年間上升幅度很快,且表現為社會資金使用效率下降以及商業(yè)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。負債率高企意味著中國經濟去杠桿化進程將十分艱難和漫長。
相關研究顯示,中國全社會杠桿率相比2000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,居民杠桿率大幅上升是主要原因。2008年~2010年這幾年間,中國杠桿率上升了30個百分點,居民杠桿率貢獻了10個百分點,占到近三成,而這其中又主要是房地產信貸推動的。
當前,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,一些地方政府通過表外貸款、企業(yè)債券、銀行間債務融資等形式“加杠桿”的態(tài)勢再度卷土重來。而一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一個臺階,政府償債能力不足以及債務隱患就會逐步顯現出來。與金融危機時的經濟減速比起來,本輪經濟減速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持續(xù)高增長的條件、中長期結構性因素,特別是全球化基本面、要素基本面等正在發(fā)生趨勢性變化。
除宏觀杠桿率升高外,企業(yè)部門杠桿率也處于歷史高位。2008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(fā)后,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,企業(yè)經營面臨困難,此后信貸規(guī)模擴張導致企業(yè)財務杠桿率出現了兩輪上升。第一輪直接來自于寬松的信貸政策,企業(yè)借款成本下降。在此基礎上,企業(yè)投資加速上升,并進一步出現了資產價格上漲、實際負利率的情況,這些因素推動了第二輪企業(yè)杠桿率的上升。
經濟下行區(qū)間和虧損面擴大的壓力導致企業(yè)賬款拖欠現象嚴重、賬款構成比例上升、賬款周轉率下降等風險開始顯露。而與此同時,根據IMF最新數據,2011年中國產能利用率僅為60%,遠低于危機前80%的水平,這就意味著,新一輪投資的邊際回報率將極其低下,去產能化壓力也十分巨大,這是比企業(yè)去杠桿更大的壓力。
債務的本質是對信用的過度透支。2008年以來,發(fā)達國家公共債務整體激增,由于銀行業(yè)清理不良資產需要6~7年時間,加上公共債務的清理,發(fā)達國家將面臨所謂的“債務十年”,不得不經歷漫長而痛苦的杠桿收縮和去杠桿化過程,經濟也由此受到沉重打擊。
因此,從源頭上控制中國經濟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,實施宏觀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,降低投資沖動對于抑制資產泡沫、加快企業(yè)和產業(yè)轉型、清理各類不良資產、防控和規(guī)避經濟金融風險等變得尤為重要。
“訂悅2013”—— 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大征訂活動,訂報有禮。http://www.t-statute.com/corp/2013dingyue/index.html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