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15-11-11 22:01:06
二孩政策放開了,但對城市家庭來說,生不生和政策變化的關聯度不大?!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叻謩e采訪了來自大中小城市的育齡家庭,發(fā)現是否要生二孩的決定因素首先來自于經濟實力,而“生了以后誰來帶孩子”更是每個家庭必須直面的問題。
每經編輯|王辛夷
◎每經記者 王辛夷
二孩政策放開了,但對城市家庭來說,生不生和政策變化的關聯度不大?!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叻謩e采訪了來自大中小城市的育齡家庭,發(fā)現是否要生二孩的決定因素首先來自于經濟實力,而“生了以后誰來帶孩子”更是每個家庭必須直面的問題。
來自北京的年輕媽媽王瑜(化名)告訴記者,由于大城市里的很多年輕夫婦至少有一人是獨生子女,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對他們影響并不大。但生了孩子誰來帶?面對這個問題,已經有了一個寶寶,又正在創(chuàng)業(yè)的王瑜決定暫時不考慮二孩。
而家住上海的張穎(化名)也是一個新晉職場媽媽,生大寶寶的時候就選擇聘請專業(yè)育兒師,對于生二胎,她的態(tài)度非常堅定:“當然要生,育兒師至少要請到二胎一歲。”選擇多了,但決定未必會改變。對于整個國家來說,全面二胎政策關系到人口構成和宏觀經濟;對于每個家庭來說,生不生孩子的問題卻要具體得多。
數萬元請育兒師
張穎是一名生活在上海的公關經理,今年29歲,寶寶剛十個月大。當記者問她“你準備要二胎嗎?”她堅定地回答:“肯定啊,我們準備明年懷,后年生。”
兩口子都是獨生子女,張穎和老公丁巖(化名)都沒有享受過擁有兄弟姐妹的快樂,“我倆一直都想要一男一女,現在已經有了一個男孩,二胎可千萬別再是一個男孩了。”
張穎和她的老公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,雙方父母也都在上海,但他們并沒有像大多數年輕夫婦那樣選擇把孩子交給父母帶。“上海很多人都是請外婆帶,畢竟是自己親媽,溝通起來要方便一些,但我倆還是覺得這樣不好。”
雖說隔輩親特別親,可是不少年輕夫婦都會擔心,兩代人育兒理念的不同會造成家庭矛盾,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。“再說帶孩子也不是老人的義務。”張穎告訴記者,現在她的父母經常出國旅行,享受退休后的生活,“這樣避免了很多矛盾。”
孩子剛出生,小兩口的愛巢就迎來了月嫂和育兒師,這讓兩個頭回帶孩子的獨生子女輕松了不少,“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。”
當然這份輕松需要付出不菲代價。在國內某知名生活服務類網站提供的月嫂服務頁面上,月嫂根據工作經驗和資質不同被分為四個等級,收費由8800元到15800元不等——即使是在平均工資較高的上海,這也是一個相當高的收入。
出了月子,張穎家還是繼續(xù)雇傭了育兒師。“我們準備一直雇她到二胎一歲大的時候。”張穎告訴記者。按照目前每個月6500元的育兒師支出計算,張穎兩口每年需要花費近8萬元。
外來人口生育率較低
王瑜夫婦生活在北京,同樣是大城市,不一樣的是他們并非北京本地人。兩口子十多年前分別從黑龍江和河南考上北京的大學,在大學開始戀愛,畢業(yè)后一年多結了婚。“當時并不想要孩子,我是獨生子女,沒有和小孩一起生活過,不大善于和孩子相處。”王瑜告訴記者,她和老公都在媒體工作,剛結婚時,小兩口工作忙,買了房子又忙著裝修,也沒有太多時間考慮要孩子。
一晃五六年過去了,王瑜和她的老公已在各自的單位工作多年,生寶寶的壓力隨之而來。身為媒體人,王瑜夫婦沒有朝九晚五坐班的煩惱,但有了寶寶依然讓兩個人手忙腳亂,她說:“我跑教育新聞很多年了,對育兒并不陌生,(生育前)也做了很多準備,但是孩子真的來了,還是顧不及。”
休產假的時候,王瑜經常在網上選購母嬰產品,并開辟了公眾號,撰寫育嬰文章,她在其中嗅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。一邊養(yǎng)孩子,一邊做調研,在孩子一歲大的時候,王瑜終于決定辭去之前的媒體工作,開始創(chuàng)業(yè),專業(yè)運作母嬰線上平臺。“我現在每天都很忙,老公雖然不用坐班但也經常需要來我這里幫忙。”王瑜告訴記者,孩子出生后,兩邊老人一直到北京來照顧孩子,如今寶寶已經兩歲多了。
對于下一步是不是計劃再生一個,王瑜表示暫時沒有打算:“我們現在是創(chuàng)業(yè)階段,和正常上班還不一樣,沒有產假可以休。”從事母嬰行業(yè)讓王瑜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和自己一樣的年輕夫婦,雖然全面二孩已經放開,但她接觸到的夫婦中并沒有很多人愿意再生一個。
“大多數年輕的城市夫婦至少有一個是獨生子女,本來就計劃生二胎的早就生了,現在放開全面二孩,反而有一些夫婦會擔心嬰兒潮的出現。”王瑜告訴記者,對于職場媽媽來說,如果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,或者家人可以幫助育兒,生孩子和工作的沖突并沒有那么激烈,但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本身就不強。
公共服務也要跟得上
和大城市并沒有什么不同,在中小城市,經濟實力以及是否有人帶孩子也是影響夫婦生育決定的主要因素。
王晟(化名)是湖南省一所普通高校教師,已經年近四十,有一個十一歲的獨生女。也正是因為自己不是獨生子女,王晟的小女兒一直都沒能享受到這種幸福。“前幾年單獨二胎放開了,她一些同學家里生了二胎,那時她還是比較抵觸的,可是現在慢慢長大,我女兒也很想有個弟弟妹妹。”王晟告訴記者,考慮到養(yǎng)老問題,再生一個孩子也是希望減輕自己女兒未來的負擔。
年近不惑,王晟夫婦工作穩(wěn)定,在二線城市擁有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,經濟能力足以支持兩口子的二胎計劃。“年紀是不小了,可還是希望再生一個,人丁興旺家庭幸福嘛。”他說。
在王晟工作的學校里,已經生了二胎或者計劃生二胎的并不少,可是在他夫人徐靜(化名)的單位,選擇二胎的夫婦就不那么多了。
“學校里工作時間卡得不那么死,我們單位朝九晚五,生了孩子就必須要有人幫忙帶才行。”徐靜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在她的朋友圈里,老人還是帶孩子的主力軍,而能否獲得家庭的幫助也是影響雙職工是否選擇生二胎的主要因素。
對于配套設施,十三五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公布后,國家衛(wèi)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對媒體表示,將加強生殖健康、婦幼保健和幼兒園、托兒所等公共服務的供給,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,更好滿足人們的需求。進一步簡政、便民、利民,把服務工作做好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