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15-12-27 23:12:40
12月27日,著名經濟學家、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吳曉求提出,建設一個與經濟相匹配的大國金融,不僅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戰(zhàn)略目標,也是中國經濟持續(xù)穩(wěn)定增長的重要基礎。
每經編輯|每經記者 王辛夷
每經記者 王辛夷
中國的金融改革亟須突破。
在12月27日舉行的“大國大時代——中國經濟報告會”12月談暨永安期貨第二屆“東方智慧”財富論壇上,著名經濟學家、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吳曉求提出,建設一個與經濟相匹配的大國金融,不僅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戰(zhàn)略目標,也是中國經濟持續(xù)穩(wěn)定增長的重要基礎。
換言之,如果說沒有一個“大國金融結構”與之相匹配,未來中國的經濟會遇到很大困難。
吳曉求首先提出,所謂“大國金融結構”具有三個要素:即人民幣可自由交易并成為國際重要儲備型貨幣,發(fā)達健康并且透明開放的市場,以及透明、法制的金融環(huán)境。
如果用這三條標準來對中國現有金融結構進行考量就不難發(fā)現,盡管近年來金融改革取得多重突破,但中國距離真正意義上的“大國金融”還有差距。
在吳曉求看來,要想建立大國金融結構也需要從供給側改革中找辦法。他認為,當前資本市場供給的結構、效率和質量都尚存不足,“也就是說這種資產供給還難以形成全球重要的金融,所以必須進行完善和改革。”
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,到2020年,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(xiāng)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。要實現這一目標,意味著GDP到2020年達到83萬億左右。吳曉求提出,如果到那個時候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是差不多83萬億左右,也就是說證券化率在100%,就需要繼續(xù)堅定不移地發(fā)展市場。
要發(fā)展市場、進行市場改革,頭一個要改的就是股票發(fā)行核準制變注冊制。吳曉求認為,這一改革會使權力結構發(fā)生重大變化,優(yōu)化整個市場的供給結構,提升市場的供給效率,同時也將金融監(jiān)管的中心從市場準入移至信息披露、內幕交易等方面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