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3-04-20 16:44:57
◎2022年,冠昊生物業(yè)績大變臉,其營收為3.77億元,同比下降22.84%,歸母凈利潤為-3.08億元,同比下降517.76%。對于業(yè)績虧損原因,公司稱,公司子公司珠海祥樂的人工晶體國內獨家經銷協議提前終止,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及商譽減值損失共2.83億元。
每經記者|陳浩 每經編輯|陳俊杰
4月19日晚間,冠昊生物(SZ300238,股價12.57元,市值33.33億元)披露了2022年年報,公司去年實現營收3.77億元,同比下降22.84%,歸母凈利潤為-3.08億元,同比下降517.76%。記者注意到,這是公司近三年來首次出現業(yè)績虧損。此外,公司計劃不派發(fā)現金紅利,不送紅股,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。
對于業(yè)績下滑原因,冠昊生物表示,公司子公司珠海市祥樂醫(yī)療器械有限公司(下稱“珠海祥樂”)與美國愛銳公司簽訂的人工晶體國內獨家經銷協議提前終止,公司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及商譽減值損失共2.83億元。珠海祥樂的人工晶體業(yè)務曾是冠昊生物的業(yè)績“奶牛”,在丟掉人工晶體代理業(yè)務后,公司未來業(yè)績何去何從?
目前,冠昊生物主營生物材料、藥業(yè)、細胞三大業(yè)務板塊,其中,生物材料是公司現階段的營收主力,公司生物材料領域主要產品有生物型硬腦(脊)膜補片、B型硬腦膜補片、胸普外科修補膜、無菌生物護創(chuàng)膜、艾瑞歐乳房補片等,可應用于神經外科、胸普外科、皮膚科、骨科、整形美容科等。
2022年,冠昊生物業(yè)績大變臉,其營收為3.77億元,同比下降22.84%,歸母凈利潤為-3.08億元,同比下降517.76%。對于業(yè)績虧損原因,公司稱,公司子公司珠海祥樂的人工晶體國內獨家經銷協議提前終止,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及商譽減值損失共2.83億元;同時,公司投資的聯營及合營企業(yè)因國內外經濟下行、經營等原因,經營效果低于公司投資預期,確認投資損失1129萬元,計提長期股權投資資產減值損失3036萬元。
冠昊生物還提到,珠海祥樂受國內獨家經銷商的經銷協議提前終止影響,銷售渠道受限,營業(yè)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7814萬元;生物膜類產品中,公司在部分省份集中帶量采購中,放棄了個別省份的集采市場及改變了部分省份銷售模式,受此影響,生物膜類產品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5348萬元。
實際上,這不是冠昊生物上市以來第一次業(yè)績大變臉。2019年,公司歸母凈利潤為-4.65億元,同比下降1117.19%。對于業(yè)績大幅轉虧的原因,公司當時稱,因公司收購的子公司珠海祥樂、武漢北度、杭州明興所產生的商譽出現減值跡象,報告期內計提商譽減值準備3.52億元;同時,公司投資的廣州優(yōu)得清持續(xù)虧損且出現減值跡象,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5506萬元。
珠海祥樂系冠昊生物于2016年通過發(fā)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收購而來,其主要業(yè)務為代理人工晶體產品,此前幾年曾是上市公司的業(yè)績“奶牛”。珠海祥樂于2007年引進美國愛銳公司人工晶體,成為其在國內的獨家代理商。人工晶體主要用于白內障手術。
2017年到2019年,冠昊生物人工晶體業(yè)務營收分別為2.44億元、2.04億元和1.44億元,占營收比重分別為54.21%、44.53%和32.79%。近兩年,隨著人工晶體被納入集采,冠昊生物的人工晶體業(yè)務營收持續(xù)下滑。2020年和2021年,該業(yè)務營收分別降至1.12億元、1.05億元。
冠昊生物在年報中提到,2020年3月,珠海祥樂與美國愛銳公司續(xù)簽了獨家經銷協議,協議約定的銷售期限至2023年12月底,在此期間珠海祥樂仍可銷售人工晶體庫存,超過此期間則無法確認是否能合法對外銷售。“結合目前珠海祥樂仍在正常銷售人工晶體的情況,基于謹慎考慮,珠海祥樂管理層認為公司僅在2023年銷售人工晶體,2024年起不再對外銷售。”
本維莫德乳膏是冠昊生物旗下的一款1類新藥,可以用于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銀屑病、特應性皮炎等。本維莫德乳膏(商品名:欣比克)在2020年國家醫(yī)保談判中成功入圍,醫(yī)保支付標準為138元(10g:0.1g/支),并在2023年成功續(xù)約國家醫(yī)保目錄。2022年,本維莫德乳膏營收為3435萬元,同比增長14.79%。目前,公司正在加快本維莫德產品其他適應癥研發(fā)成果的落地轉化。
冠昊生物披露的2023年一季報顯示,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收為1.23億元,同比下降8.33%,歸母凈利潤為2212萬元,同比上漲1.54%。
珠海祥樂是否有在尋找新的人工晶體代理業(yè)務?4月20日上午,冠昊生物相關人士在電話中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后續(xù)如有新的進展,公司會及時披露相關公告。
封面圖片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